增加綠能的挑戰

無論為了減碳以因應氣候變遷,或是減少空污,都需要增加更多的綠能。台灣近年來努力提升綠能的佔比,但綠能的推廣仍然面臨許多挑戰。

目前台灣最具潛能、且大力發展的是離岸風電與太陽光電。在離岸風電方面,由於是新興產業,在法規框架、本土供應鏈、社會互信及金融模式等面向上仍須持續發展建構。例如,政府雖有制定離岸風電產業國產化的目標,但是台灣本土廠商的學習曲線不一,也引發交貨延遲等爭議。

離岸風電如何與漁業共存共榮是一項重要議題。雖然農委會於2016年發佈「離岸式風力發電廠漁業補償基準」,以公式計算合理補償金;開發商也以此與各地漁會進行協商,但與漁民的糾紛仍時有耳聞。

在太陽光電方面,使用的土地若是重要的生態棲地,就可能影響影響生物覓食、棲息。在社會面,光電廠商的尋地進駐,也造成魚塭與農地土地租金提高,而影響原有承租戶的生計。在行政面,太陽光電的土地可能是農地、水利地、鹽灘地或埤塘等等,分屬不同主管機關,因此各個行政機關也須釐清權責,加強協調合作。

地球公民基金會等 NGO 建議,在太陽光電方面,政府應該規劃「環境與社會檢核」的方式,在地面型光電的電業籌設階段、施工許可階段及核發電業執照階段篩選出適當區位地點與設計施工方式。

屋頂型太陽能是對社會和環境影響較小的選項,但是每一個案場皆有可能面對公寓屋頂產權、漏水疑慮、頂樓違建等大小不一的問題,民眾也會對太陽能板需設置長達20年有所顧慮,都會成為屋頂型太陽能安裝的挑戰。此外,要提高工業廠房裝設太陽能比例,也需面對大量違建廠房的問題。

在地熱方面,由於台灣有潛力的地熱區域多與國家公園重疊,法規上如何調和,商業模式如何建立,使地熱有機會發展,就是很大的考驗。

綠能的增加未來也會對電網的穩定帶來挑戰。由於綠能使用自然資源,無論是風力或太陽能都有其間歇性,也需要更多儲能設施和燃氣機組加以配合,優化電網管理,導入補助服務,也是各國努力的目標。

延伸閱讀:

提問與討論

你可以嘗試著討論以下這些問題,或是提出新的問題和大家一起討論。

  • 目前國內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陽光電、離岸風電、地熱發電等,你覺得台灣目前推動綠能遇到的問題與挑戰是什麼?

  • 再生能源發展與國土資源規劃有很大關係,你認為台灣目前的國土規劃有什麼樣的問題嗎?可以有什麼樣的新思維嗎?

  • 政府希望推動具在地特色的能源產業聚落,不僅能帶動國內綠產業發展,又能促進綠領就業機會,你認為在目前的推動策略上,是否有遇到挑戰?

我認為,再生能源發展 其中一個問題,是缺少和當地社區的溝通。溝通和規劃需要時間和精力,但以台灣最求快速成效的作法,快速增加再生能源的代價,就是失去了讓再生能源和社區環境取得平衡的計畫…希望新的環境檢核機制,可以發揮效果…

這些溝通真的很重要。

近期在發電方式:太陽能討論串, @sho 提供了臺南市學甲區漁電共生環社檢核議題辨認報告(公開版),裡面有提到許多溝通上的狀況與注意事項,在此也貼給大家參考唷!

土地使用方面,由於光電需要使用土地設置太陽能板,因此需要考慮:區位選址是否適宜?是不是選到了養殖優良地區?再者,要考慮養殖使用特性,選擇適當的工法,減少對養殖業作業的影響。同時,也要考慮土地未來利用的價值,比如未來是不是還有其他利用?在溝通方面,也要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與各方利害關係人妥善溝通。

在公共建設與服務方面,則需要了解光電的設置是否會造成周遭環境的影響。如光電板的清洗是否需要清潔劑,會不會影響周遭的生態養殖用水?會不會對土質或地下水產生影響?如果光電板損壞掉入魚池,會不會影響魚塭?如果光電板漏電,或是在後續的太陽能板如果廢棄了,該怎麼處理?最後,則是施工期間的交通與揚塵等等問題。

生計方面的問題相當多。包含廠商如果倒閉了,該找誰負責、處理後續?有些漁民因為種電而荒廢養殖,怎麼辦?因為種電而大量使用土地後,有些真正想養殖的漁民租不到土地,或是花費太高的問題。另外,養殖環境較差,育成率下降,也有漁民會期待光電產業的加入可以增加一些收入。但反過來說,也有人會擔心光電案場的開發影響養殖場的認證,或使民眾擔心食安問題。

在社會關係上,地方多會期待廠商能夠提供就業機會,或是可以回饋鄉里。其餘的,還有文化景觀的面相,看太陽能板是否會影響當地的文化資產,或是特殊地景。

也歡迎 @Barton_Chen 幫忙補充不足之處,感謝您的貢獻!

2個讚

我覺得離岸風電也好過度性的天然氣也罷,取得的效益都太低。
之前北方三島被英華威圈海而舉辦的金山、基隆說明會,我在現場聽到除了沒有聽證制度所以廠代可以在台上講似是而非、漁業資源很快就會回來之類的謊話之外,明確的揭露風機之間底下要有鉚鏈連接,可以想像嗎?整個北方三島海底都是鉚鏈、電纜。
觸目驚心-是漁會代表的用語。

基隆除了北方三島的問題,還有燒重油的協和電廠要改成燒天然氣,為了燒天然氣要在北海岸景觀保護區的外木山填海18.6公頃蓋氣槽工期7~10年,這7~10年的過渡期呢?用懸浮是永久氣槽?那可以用7~10年為什麼不能用20年?台電的說明會沒有人說明,電廠副總反而質疑當地潛水攝影的影像是盜用之類轉移焦點。
不要核能,但是台電、政府取得綠能或是減少碳排放的計畫值得嗎?
我很動搖。所以想要更多觀點、更多交流。

1個讚

政府有劃設紅區並提醒風險,開發商也相對必須去評估場址的條件。事實上,從申請風場到風場施工,需要經歷環評、地方政府同意、漁業協商等步驟,開發商如果選了一個生態、漁業和社會面向都很複雜的場址,也是自討苦吃。

另外,風機和風機之間並無鉚鏈,僅有以海底電纜連接。而海底電纜都是埋設於於海床底下,基本上風場範圍(確保與風機的安全距離)還是能做為漁業使用。

2個讚

感謝 @CHANG 的留言。

關於您提到風機的問題, @leeliwei 這邊有做了一些澄清;至於您提到協和電廠改成燃氣的問題,若是就減碳與燃氣的規劃,之前 @energy 已經回覆在這個討論串:

簡而言之,從全球能源轉型的角度分析,燃氣發電占比在未來十年將是先有所提升,但於 2030 年起便迅速下降。不過,既有的 LNG 接收站,未來有機會可以轉為綠氫接收站。但就協和電廠的部份,由於我們主要討論的是系統性的困境與問題,在此可能我們就不多討論個案。

漁業與離岸風電、接收站與生態保育的問題,確實都是需要取捨的問題。我們希望可以鼓勵大家,盡量思考如何在多個價值之間衡平,而不是僅重視一個價值而忽視另一個價值。

至於您提到說明會中遇到的溝通問題,在社會溝通的挑戰主題中,我們也有提到相應的困境。對於這樣的現象,也歡迎您分享自己的思考,指出現象背後的結構性問題。

感謝您對討論所作的貢獻!

2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