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氣是目前台灣主要的發電方式之一,2020 年台灣發電佔比 35.7%,未來到 2025 年預計增加至 50%。燃氣發電機制主要為透過燃燒天然氣帶動燃氣渦輪,再以燃燒出來的溫度帶動蒸汽渦輪,以「複循環」的方式進行發電。
天然氣發電有幾個優點:
- 天然氣機組暖機快,在數小時內,天然氣機組就可以開始供電,可彈性補足再生能源變動較大的缺點。
- 天然氣污染低,天然氣主要成份是甲烷、乙烷等,不會含有太多其他的物質,因此燒出來多也是二氧化碳與水蒸氣,造成的空污狀況不會太多。
- 天然氣是氣體,燃燒時採用「複循環」的方式,除了蒸汽渦輪之外,天然氣的燃燒也可直接帶動燃氣渦輪發電,增加發電效率,進而減少每度電的排碳。
但同時,天然氣也有缺點:
- 天然氣的單位儲存能量低。天然氣平常以低溫液態的形態儲存,和成為固態的煤炭相比,分子中間有更多縫隙,體積會比較大;因此,單位體積能產生的電會比較少。目前天然氣的裝卸需要靠接收站來接收,因此中斷的可能性包括進口中斷(約需要 6~7 天緊急調度)、天候影響(如颱風等,可能影響 6~7 天),考量以上因素,天然氣每日最低存量應該要有 14 天。目前韓國訂定 12 天,日本 14 天,是相類似的狀況。2020 年時,台灣的安全存量都達到 10 天。
- 台灣目前天然氣接收站有限,目前只有台中和永安兩個接收站,這兩個接收站都已經滿載。為了增加使用效率,目前已經開始改用大船載運天然氣(從 6 萬噸提高到 8 萬噸),增加船次調度等方式,盡可能輸入多一點天然氣。但是,台灣接下來還會有更多使用天然氣的電廠,因此勢必要增加接收站,尤其是北部的接收站。新接收站的設置也引發台灣社會的關心與討論。
第三接收站議題
天然氣的運送,是由載運液態天然氣的油輪,透過接收站,把天然氣輸送到陸地上的儲存槽,再轉送到各個發電廠儲存。
目前台灣的天然氣接收站有兩個,一個是台中的接收站,另一個是在興達港的永安接收站。
這兩個接收站量能都已經滿了,但台灣需要更多天然氣來發電,自然也需要更多的天然氣接收站。尤其,北部目前沒有接收站,許多天然氣要透過管線北送,這些管線都有風險;若是接收站故障,就更麻煩。
台中接收站目前有擴充的計畫,目前每年可以輸入 600 萬噸,未來 2023 年完成第二席碼頭,可以增加至 800 萬噸,2025 年完成三期碼頭,輸入就可以達到 1000 萬噸。
目前有幾個可能的接收站,如台中港接收站、協和接收站(台北港),但這兩個還在規劃中,要建好需要不短的時間;另一個比較可能近期完成的,是第三接收站,也就是大潭接收站。
第三接收站爭議
珍愛桃園藻礁聯盟認為,桃園藻礁地形向海延伸至少五公里,因此認為三接方案在藻礁區域內。不過經濟部則指出,根據在觀塘工業港水深超過 10 公尺的區域進行水下攝影的結果,海床都被砂石覆蓋,沒有看到藻礁。
經濟部指出,2015 年的第三接收站開發方案面積達 232 公頃,但後來為了避開 G1、G2 區的藻礁,於 2018 年 1 月提出替代方案,將開發面積縮減為 37 公頃;2018 年 8 月底提出的「迴避替代修正方案」,則進一步將開發面積減至 23 公頃,僅使用 2003 年已開發填地區域,並以友善工法盡可能維持藻礁與潮間帶的生態。
對此,珍愛桃園藻礁聯盟認為,三接由工業區與工業港組成,工業港將新增填海造地 21 公頃,還會設置碼頭、防波堤、浚挖航道及迴船池等,會影響延伸至海五公里範圍內的藻礁;也有學者認為,三接工程會帶來凸堤效應,淤積的泥沙可能會導致藻礁死亡。
珍愛桃園藻礁聯盟提出可開發台北港替代三接,因台北港附近有許多閒置土地,未來也可以成為北部天然氣供應樞紐,台北港成本也比觀塘三接省約 70 億元。不過,經濟部指出,台北港方案需要三年的可行性評估、環評,再來需要四年填海造地,興建相關設施也要四年,總計需要 11 年,無法補上核二的 1 號機、2 號機以及協和的火力發電廠陸續退場所造成的電力缺口,更影響能源轉型的進程;同時,台北港需接管至大潭發電廠才能供應所需燃氣。若採陸管方案,中間會經過不少人口稠密區;海管則可能需評估經過的海下環境,這也需要另外考量。
2021 年 5 月 3 日時,經濟部推出再外推 455 公尺之新方案,經濟部認為此方案不必浚挖航道,也就不破壞水下礁體,並同時保留潮間帶藻礁,此作法兼顧保護藻礁及能源轉型目標。此方案得到如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團體及前環保副署長詹順貴等人之支持。但珍愛桃園藻礁聯盟認為,海岸生態是一體的,認為新方案仍會影響藻礁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