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內用電量過去十年間大幅上升,其中又以工業用電成長最為顯著。在台商回流投資下,經濟部能源局也推估,到2025年以前,國內平均用電量每年將成長 2%。同時,由於減碳政策的推動,許多使用化石燃料的交通運具,或工業生產模式,將會轉換為使用電力,可能又進一步增加用電的需求。
如果無止境地使用能源,那麼無論發電多少,其實電力都會不足。因此,在世界各國的能源轉型中,除了提升綠能外,能源使用效率也是一大重點。但在台灣討論能源轉型過程中,節能卻是容易被忽略的部份。若能有效推動節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或許我們並不需要這麼多能源。
過往,台灣的節能是由中央政府與台電推動,近年來政府推動「縣市節電行動方案」,規劃中長期的節電方案,協助地方政府建立節電治理體系,培養節電治理能力。
例如,台灣由地方政府執行節能電器的換購補貼,鼓勵民眾使用能源效率較高之冷氣、電冰箱等電器。
在各國的節能政策中,建築部門的節能也是重要的一環。透過更為隔熱的建材或是綠建築,可以減少建築的耗能。台灣九成以上的建築是鋼筋混凝土構造,這樣的建築吸熱能力強、隔熱效果差,因此到了夏天只能依靠冷氣移除熱能。台灣雖然有政策獎勵綠建築,但可能缺乏足夠誘因,使政策效益尚未全面展現。
此外,用電資訊的掌握會是更為根本的議題,如此才有辦法找到提升能源效率的方式。智慧電表的安裝可以準確掌握每一用電戶的不同時段的用電,並針對不同時段設定不同費率,用以降低尖峰用電需求。台灣政府已在推動安裝智慧電錶與時間電價,但是智慧電錶的普及仍需要時間。
提高能源使用的成本,也能提升企業與民眾的節能以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動力。因此,政府必須持續檢討電價結構,或拉大費率級距,以創造節能誘因。
為反映能源使用的外部成本,經濟部近年也積極推動能源用戶應履行能源轉型責任。立法院於2019年5月通過俗稱「用電大戶條款」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明定「用電大戶」應設置再生能源設備或儲能裝置,或購買一定額度的再生能源電力及憑證,擔負能源轉型責任,若未依相關規定辦理,必須繳納代金專作再生能源發展之用。
經濟部依據新修正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公告「一定契約容量以上之電力用戶應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管理辦法」,並於2021年元旦起已推動新制,要求契約容量大於 5,000 瓩的用電大戶必須遵守相關規定。依據經濟部估算,約有500多戶、300多家企業受此規範,包括:半導體、面板、鋼鐵、石化、紡織等企業,經濟部並預定在新制生效的兩年後再滾動檢討義務量與辦法內容。
延伸閱讀:
提問與討論
你可以嘗試著討論以下這些問題,或是提出新的問題和大家一起討論。
-
面對用電量日漸攀升,你認為用戶端的民生、工業、建築、運輸等不同部門,在節能方面面臨什麼樣的問題與挑戰?管理端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台電在用電管理上,又面對什麼樣的問題與挑戰?
-
你知道什麼是「公民電廠」嗎?你知道台灣目前有什麼「公民電廠」的案例嗎?如果有機會可以投資或集資參與投資「公民電廠」,你會有興趣參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