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污染的挑戰

台灣的空氣污染有季節性,多集中在10~3月這段期間。根據環保署資料,台灣的空污成因有四成來自主要源於中國的境外空氣污染,另外六成則在台灣生成。

台灣境內的污染源包括來自電力設施、鍋爐、鋼鐵業、石化業、化學製品製造等;以及移動污染源,如交通運輸排放的廢氣。還有其他污染源,如餐飲油煙、露天燃燒等等。由於空污的來源眾多,因此只管制單一污染源,無法系統性減少空污。

移動污染源,主要來源為交通運輸排放的廢氣,而其中一、二期柴油車的排放廢氣就是大宗。政府近年來努力推動汰換二行程機車,並改善柴油車的汙染排放,並以政策鼓勵購置電動車,以改善移動污染源的問題。

鋼鐵與石化等基礎工業是台灣的重要產業,但是,這些產業也導致台灣部分區域的空污問題,這幾年,政府除了推動商業及工業鍋爐改用乾淨燃料,也加嚴排放管制。

在發電端,燃煤發電除了排放PM2.5以外,也可能會排放重金屬與硫化物等。因此,對於燃煤機組的改善,也有助於空氣品質。近年來,台電已經逐步加裝空污改善設備,或是改善燃料。另外,發電機組的轉型也是其中的重點,燃煤機組可以改為使用超超臨界機組,藉由更高的溫度,減少空污的排放。近年來台電也努力以燃氣機組取代燃煤,並將燃煤機組轉為備用。

延伸閱讀:

提問與討論

你可以嘗試著討論以下這些問題,或是提出新的問題和大家一起討論。

  • 降低空氣污染全民有責,你覺得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端目前在改善空氣污染的努力上,有什麼樣的問題與困境?

  • 除了單一縣市空氣品質的問題外,近年來各界也很關注如何促成「區域性」或「跨區域」共同改善空污問題,以確保民眾的公共健康。你覺得在跨區域「空污聯防」上,目前是否有面臨什麼問題與困境?

  • 在媒體報導上常看到,「確保能源穩定供應」和「造成地方空氣污染」好像是零和的關係,常常有衝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常有不同意見,你認為這兩者有什麼樣的因果關係嗎?你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

1.不論是管制與控制目的,或是降低成本增加營利的目的,都有減污的侷限,空污衍生的問題,治理面的衝突(eg.經濟-環保)、經濟面的衝突(eg.石化-養殖漁業),可能各需要充分的資訊和溝通,對焦問題。

2.不論是否跨域,或許都得面對治理目的的問題,是為了保護敏感脆弱族群嗎?還是為了達到空品的管制標準呢?或許需要不同的視角和思維納入決策程序中。

3.可能不同地區,影響關係不同;除了能源供給需要討論減污,亦需其他配套措施降低空污,如正文提到的移動污染源的減污問題。